国庆潮州研学回顾
2021-01-07
活动回顾
浏览

10月12日,习近平总书记赴广东考察。这是他今年以来第12次国内考察,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三次考察广东。为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“庆生”,是此次的重点行程。广东之行第一天,总书记先到了位于粤东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——潮州。
国庆,我们带领同学们来到潮汕地区,进行主题为“品读潮汕风情,重启海丝文化”的三天研学活动。
广东最东部有一片蕴含着巨大潜力的土地,他有着“”海滨邹鲁““””岭东首邑“”,“”中原古典文化生态博物馆“”的美誉,历史悠久,文化灿烂,建城2000多年,为历代路、州、府的治所,是世界潮人根祖地和精神家园,这就是世界茶文化发祥地——潮州。
行程亮点:
√ 体验式学习;
√ 行走南粤古驿道,了解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;
√ 沿着潮州人迁徙、定居、贸易发展之路,穿越潮汕品读潮人;
√ 牛肉火锅、肥姐白粥、耗烙、老牌糕粿、宫粽球、宵米潮州美食,一网打尽;沿着潮州人迁徙、定居、贸易发展之路,穿越潮汕品读潮人;
√ 从建筑文化、饮食文化、宗教文化、思想文化等角度深入探究潮汕地区,引导学生进行区域认知和提高实践力。用我们的双眼,用发展的眼光,探索粤东名城的灿烂历史,领略潮汕地区的独特韵味,寻找潮汕的文化魅力。
“潮郡千载山川秀,斑驳古道待人寻”。在粤东不高的群山之中,掩藏着一条神秘而古老的商道,贯通闽粤赣湘,也连通了沿海与内陆。千百年来,粤东先民们的生命与之息息相关,盐、粮食在其中来往穿梭,成为当地人的生命线。其历史性及重要性,堪比西北的茶马古道;其功能,可比粤东的“盐粮古道”。与川藏线上的茶马古道、与荆州一带的“古道西风瘦马”不同的是,潮汕平原上的古道,基本都是完全靠人力走出来的,可以说,这完全是一条由挑夫“挑”出来的千年古道。
潮州饶平西片古道,建于明嘉靖年间,位于饶平县上饶镇西片村西岩山风景区,经过明朝农民起义军张琏屯兵的三十六寨遗址,历史上是“两省四县”商家民众往返的必经之道,古称“第一山”。朱德曾率兵自该古道经过柏嵩关出境,正是有了这次果断的北上,才有了后来著名的井冈山大会师。因此,茂芝会议也是中共历史上一次不可忽视的重要军事会议。如今,我们重走古驿道,如重温峥嵘岁月,重现历史情景,让古驿道上的文化密码重现当下,还原一场潮汕大地上声势浩大、隽永恒久的美之盛宴。王安石曾经说过:“夫茶之为民用,等于米盐,不可一日无。” 工夫茶在潮州人的日常生活中早已是稀松平常,饮茶风气遍布每个阶层,甚至还有“不会冲茶,娶不到老婆”的趣谈,我们专门前往凤凰山实地调研潮州茶文化的发展与传承,从而深度的感受潮州文化。不过“工夫”“工夫”,你知道“工夫”是什么意思吗?所谓潮州工夫茶,第一个“工夫”是指这种泡茶方式讲究,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工夫,是沏泡的“工夫”,也是品饮的“工夫”,还要有“闲情”。所以,“工夫”二字是工夫茶的精髓所在,包括茶叶、水质、火候及冲泡技法的工夫。冲泡工夫茶,必须配备上乘的茶叶、精致的茶具和好的水、好的火,然后是程式讲究的冲泡方法,才能品尝出其韵味。早在唐宋时期,潮州人便开始有了饮茶的习惯,到了宋朝,饮茶之风更盛。如今潮州工夫茶不仅是潮人对中原文化的传承,也是潮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它早已融入到每个潮州人的生活中,成为潮人的精神寄托,也成为了世界认识潮人的一个文化符号。红头船是潮汕人“艰苦奋斗、开拓进取”的象征,是海内外潮人团结的纽带。澄海是红头船的发祥地,樟林古港是红头船向着大海的出发地。澄海区东里镇樟林古港历史底蕴深厚,文化内涵多元丰富,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格外突出,曾是粤东对外贸易主要窗口,号称粤东第一大港,被誉为粤东“通洋总汇”。樟林古港片区很好地传承了历史沿袭而来丰富物质文化遗产,其中,有潮汕民居的典范南盛里,古海丝船货贸易的代表新兴街栈房,著名文学家秦牧故居和爱国侨领蚁光炎、蚁美厚故居,潮汕建筑与苏式园林结合的代表西塘园。秦牧在《故里的红头船》写过,“熙熙攘攘的新加坡河上,除了这些热闹的劳动场面以外,还有一个奇特的景观,吸引了我这个异邦少年的注意。那就是有一种船,船头漆成红色,并且书上两颗圆圆的大眼睛。”红头船是樟林古港远洋贸易繁盛时期的象征,当时人们就是乘着这一艘艘涂着红漆的船只出洋打工的。广济桥——这座始建于南宋的古桥,数百年来,历经洪水,历毁历建。广济桥古为沟通韩江两岸的重要桥梁,为古代闽粤交通要道。它与赵州桥、洛阳桥、卢沟桥并称为“中国四大古桥”,为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座启闭式浮桥。曾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“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”。这座桥不仅设计美观、精妙,更是具有实用性,梁舟结合,实开世界上启闭式桥梁之先河,启闭的作用主要是通航、排洪。极大的方便了我国古代人民的出行与商贸来往,促进了古代潮州的经济发展,造就了古代潮州的繁盛局面。许驸马府系"潮州八贤"之一许申之孙许珏的府第,位于中山路中段葡萄巷东府埕(即李厝祠后面)。许珏因娶宋太宗曾孙女德安县主(有记载称郡主或公主),故有驸马府之名。所以,当韩愈遇上潮州……便有了这样的传奇:人们把韩愈祭鳄鱼的地方叫做“韩埔”,渡口叫“韩渡”,把大江叫做“韩江”,江对面的山叫做“韩山”;不仅有了韩山——山上有韩文公祠,山脚下还有韩山师范学院;不仅有了昌黎路,昌黎路上还有昌黎小学……潮州“山也姓韩,水也姓韩”,还有很多路堤、亭台也为纪念韩愈而命名,后人因此赞道:“不虚南谪八千里,赢得江山都姓韩。”这些地名则成为潮州的一张张“世界名片”。韩愈(768~824),字退之,唐代著名诗人、文学家、散文家、哲学家、思想家、政治家。河南河阳(今河北孟县)人。自谓郡望昌黎,世称韩昌黎;晚年任吏部侍郎,又称韩吏部;谥号文,又称韩文公。他是中唐古文革新运动的主将,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,与柳宗元同为“古文运动”倡导者,故与其并称为“韩柳”。819年,唐宪宗派遣使者前往凤翔迎接佛骨进入宫中。王公士庶奔走膜拜,但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偏不,他上了一道《论佛骨表》切谏,痛斥佛之不可信,请求将佛骨“投诸水火,永绝根本,断天下之疑,绝后代之惑”。唐宪宗龙颜大怒,要将韩愈杀掉。幸亏裴度、崔群等人极力劝谏,就连皇亲国戚都觉得杀掉韩愈的惩罚太重了,为他求情。于是,唐宪宗将韩愈贬为潮州刺史......当时,潮州乃蛮荒之地,韩愈心存畏惧,对前程充满绝望之感,他才离开长安不远,人还在陕西境内的蓝田关,就已经预想此去潮州必死无疑。在蓝田关,他写下一首七律《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》我们都知道,潮汕是一个以潮汕话为母语的汉族民系,人受祖辈观念的影响,宗族观念很强,于其它地区而言相对排外,有着“潮汕女不外嫁”的说法,而当时的韩愈在潮州上任未满八个月,然而却在潮州人民的心中待了一辈子。作为河南人的韩愈在潮州做了什么?能够让潮汕人专门为之修建了一座纪念他的韩文公祠呢?一起走进韩文公祠,去解读他的历史功绩。同学们实地调查走访牌坊街商铺店主,开展商业调查,了解潮汕商人运营经验,在实地交流中去学会人际交往,开拓了同学们对商业文化的认知视野。体会潮汕人创业的艰辛,体验潮商诚信、拼搏的精神,将潮商感恩、拼搏、诚信的精神真正回归落实到生活……到了潮汕,怎能不吃牛肉?九十年代初,香港无厘头大师周星驰把潮汕牛肉丸引入其影视创作之中,《食神》一播,顿时撒尿牛肉丸风靡大江南北。而这撒尿丸的原型,正是潮汕牛肉丸。同学们坐下来品尝新鲜的牛肉火锅,享受潮汕美食,美味的火锅让同学们赞不绝口,意犹未尽!